 |
網站公告 |
 |
| |
 |
產品搜索 |
 |
 |
產品目錄 |
 |
 |
推薦產品 |
 |
 |
主導產品 |
 |
|
| 我國財政部撥專項資金支持儀器購置與升級 |
| 點擊次數:962 更新時間:2014-05-28 |
| |
導讀:財政近日下撥2014年專項資金30.45億元,支持259個重點實驗室的創新與發展,其中,儀器設備購置和升級改造經費8.58億元。據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他們還同時建立了儀器設備購置與全國科技資源清查結果相銜接的機制,以避免重復購置。 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對科學技術的日益重視,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給科研機構、院校等提供的儀器采購費用也越來越高。就目前中國的科研人員所使用的大型科學儀器而言,相比國外發達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少專家曾經坦言,在科學實驗方面,中國已經擁有*的設備,國外很多儀器公司新研發的設備,連本國的實驗室都還沒有裝備,就已經賣到中國。 問題在于,擁有的設備,科研人員卻沒有將其進行合理的利用,甚至出現了很多科研機構不同實驗室重復采購設備的問題。科技部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呂先志在日前的某次學術會議上坦言,當前大型科學儀器的利用率與一些發達相比,處于中等偏下。 為何會出現大型科學儀器重復采購的問題?原因或許有很多種。目前的科研經費投入,很大一部分要求必須花在科研設備上,而不能作為其他用途。這樣,可能導致盡管一些機構的科研儀器已經很*,但限于規定,不得不再度采購類似儀器。當然,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機制的不*,使在同一地區、或者同一系統內的科研人員無法實現資源共享,也是導致科學儀器重復購置的重要原因。 購置和自主研發投入比例嚴重失調 目前,我國科學儀器購置和自主研發投入比例嚴重失調。近年來科學儀器行業重引進、輕自主開發的現象嚴重。 據不*統計,我國90%以上科學儀器依賴進口,去年購置進口儀器金額達到近千億元,但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投入卻嚴重不足。 “我國科學儀器行業的另一個問題是多跟蹤模仿、少原始創新。而且由于我國科學儀器企業的研發能力較弱,大部分技術都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來承擔,成果轉化率不高。”一位業內人士說。 據記者了解,一種原創性科學儀器設備從原理提出到形成成熟產品往往需要十多年,而現有的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發支持方式是按照傳統的科技計劃方式設立項目,一般實施周期較短,通常僅數年,很多工作難以系統化實施,制約了原創性科學儀器設備產業化發展。另外,現有重點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等也較少開展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發。 與此同時,據記者調查,一些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重研究人員,輕技術支撐人員”的現象比較普遍,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實驗工程技術人員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影響了儀器研發人員的積性,很多人被外國大公司挖走,或者轉入研究行列。 就國內生產科研儀器的企業而言,目前,企業數量多、小而全,但核心競爭力弱。我國科學儀器生產廠家近千家,大部分產值都低于1000萬元,產值上億元的卻不多,并且自主研發能力弱,產品單一。 大型科學儀器的重復采購問題 筆者以為,要想了解大型科學儀器重復購置的困局,除了在科技資源配置方面需要慎重考量之外,進一步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的建設,或許應當是重中之重。 多年前,教育部就設立了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資源共享系統項目;近年來各地建立的大型科學儀器區域性共享平臺也越來越多。然而由于現行科技評價體系的局限,很多科研機構的主管人并不愿意將儀器借給他人,科研人員的職位晉升、資源獲取乃至工資待遇,都與其科研成績緊密地在一起,導致其并不愿*開放共享。 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科研共享儀器的獎勵和考核機制,對儀器使用率高、管理措施落實好的單位和人員予以支持,進一步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這樣,不但可以節約在科學儀器采購方面的費用,也可以讓高價儀器發揮作用,讓真正有需求的科研人員能夠以z小的成本,得到z合適的儀器,作出的成果,從而讓那些“養在深閨無人知”的閑置科技資源,成為驅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 文章來源:(銘宇自控) |
| |
|
|
|
|